永昌道遗迹
暂无评级地址: 暂无
开放时间: 暂无
更多热门城市
景点介绍
永昌道是"蜀身毒道"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在中国境内的最西段。永昌路东段因途经永平博南山,又称博南山道;其西段路经滇越(今腾冲),故又称滇越道。
从西汉武帝至东汉初,中央王朝一直在全力打通和控制永昌道。武帝元狩元年(公元 前122年)在打通西去身毒(今 印度)的道路时,曾被滇西的 "昆明"人、"宿"人狙挠,末取得 成果。元封六年(公元前105年),汉又遣郭昌击昆明人,无功而还。至平帝元始二年(公元2年),汉已在洱海以西设不韦(今施甸)、 巂唐(今保山)、邪龙(今巍山、漾濞)等县,初步打通了博南山道。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(公元69年),哀牢王柳貌遣子率部族内附,汉于其地设哀牢铃腾冲、龙陵、德宏州)、博南(今永平)2县,加上云南(今祥云、弥渡)、邪龙、叶榆(今洱源、剑川、鹤庆)、比苏(今云龙、兰坪)、 巂唐、不韦,设永昌郡,全面打通了永昌道。当时有民歌说:"汉德广,开不宾;度博南,越兰津;度兰仓,为它人。"永昌郡成为蜀身毒道的要冲。
蜀身毒道从成都出发,经五尺道至滇池后,往西到达洱海地区,与从川西到洱海地区的零关道相接,然后继续往西,经永昌出缅甸。再经缅甸东北丛林到达印度。这是我国最早与国外陆路往来的古道之一,人们习称"南方陆上丝绸之路"。其中,从洱海地区西进,沿博南山道,至语唐,再经由滇越(今腾冲)出缅甸,这就是永昌道。永昌道所经过的地区,多是高山大河、崇山峻岭,它必须经过高险的博南山,渡过湍急的澜沧江,涉过凶险的瘴疠之地。《永昌郡传》说:¨此津有瘴气,往以三月渡之,行者六十人,悉皆闷死,永昌西行,翻怒山,过怒江。怒江为腾冲、永昌之间的要路,即使是在清代,一旦怒江桥断,也只能用大竹10根编连成竹筏,1人撑篙;每筏仅载四五人及货物二三驮。如遇夏季涨水,更为难渡。加之永昌道西段多穿行于深林大窒,毒虫虎豹出没,又有毒物瘴疠,永昌道十分艰险难行。
永昌道东段的博南山道,是由今漾濞县过顺濞桥,进入今永平县境的黄连铺,登叫狗山, 经老北斗铺、万松巷、杉松哨、梅花铺至永平县 城,然后从西南方向行进,到桃源铺,上博南山, 经铁厂、花桥,过永国寺梁子,下杉阳镇,再由西 山寺、湾子,上江顶寺,过雾虹桥进入保山县。 南山道由东到西横贯永平县境,全长100公里,叫狗山和博南山两段现存有石砌路面约扔公里,路宽2-2.5米,土路面宽3-4米不等,石路面有深达15厘米的马蹄踏印。博南山海拔2704米,山高林密,箐深路陡,是古道上最难通行的一段,也是工程浩大的一段。博南山道沿途还有永国寺、金浪巅神祠、土堆古墓群、凤鸣桥、江顶寺门楼等遗址,均与古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范围。
永昌道西越兰津渡霁虹桥后,经平坡、水寨、天井铺、牛角关,官坡、板桥进入今保山城区,然后分南北两路越过高黎贡山入腾冲。北路在保山分道,东线走瓦房、西亚,登灰坡梁子,过北斋公房,抵腾冲界头;西线经青冈坝、杨柳、怒江双虹桥、百花岭,过南斋公房,抵腾冲曲石。 南路经石花洞、薅子铺、冷水管、蒲缥、道街"、怒江惠人桥,抵达坝湾或塘子寨后又分为两路,北线经上卜蛮哨,越高黎贡山,过龙川江桥、三甲街、芒捧抵腾冲;南线沿怒江南下,经镇安、芒市人缅 甸。保山地界内的古道总长约朋升余公里,均用人工开凿路基,石块铺筑路面,宽1.5-3.5米,保存较好的有水寨、官坡等路段。
水寨段是永昌道最为精彩之处,有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--霁虹桥,有平坡铺遗址,还有险峻的梯云路。水寨段自澜沧江边至长湾,长约10公里;原设平坡铺、山达铺、水寨铺等驿站,现存的平坡铺小街宽3米,长50米,两端有券洞、街门等遗迹。平坡紧贴在陡峻的罗氓山腹,名虽称"平",其实仍是坡,不过坡度稍缓而已。由平坡西上罗氓山至水寨,山腰水石坎长三四公里的路段系就悬崖峭壁开凿而成,两山夹峙,一径陡绝,崎烟回环,500级台阶犹如天梯,故称"梯云路"。下坡的第一段,称"倒马坎",据说是因山路陡险,"马蹄高下处,一步一心惊",跋涉艰难而得名。沿途螺径迂回,蹬道盘空,时间一久,由于长年累月马踏人行,青石阶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蹄印,有的达13厘米深。这些蹄印像特殊的"文字",记录着古道悠入漫长的岁月。3个半世纪前,徐霞客途经这里,曾写道:"路从广叠蹬夹缝间,或西域北,曲折上脐甚峻;两崖夹石如劈,中垂一窗,水捣石而下,蹬依壁而上,人若破壁们天,水若争道跃额,两不相逊者。夹中古木参霄,虬枝悬蹬,水声石色,冷人心骨。""这段古道的奇险,至今仍旧。
官坡段驿道在保山城北14公里处,因山顶原有古隘"牛角关"而得名。后因地处新辟的官道,从而易名为"官坡"。官坡现残留有二段长1.5公里,宽2米的石砌古驿道,保留较好。
在永昌道上,现还留存着3座古桥的遗迹, 一是双虹桥,位于古道西端芒宽乡的烫习;是一座保存完好、坚固秀丽的铁索桥,建于清乾隆年间(公元1736-1795年),利用江心礁石为礅,架设为东西两段,东段由15根铁链组成,桥面宽3.1米;西段由12根铁链组成,桥面宽2,8米,全桥总长162.5米,桥头关楼为穿斗式木结构飞檐建筑。二是惠人桥,位于潞江坝红旗桥上游2公里,兴建于清道光十年(公元1830年),九年后(公元"1839年)落成。"桥墩系就江心大石复以巨石垒之,周围广40余丈,围以墙。两岸以铁索贯于中。墩高52丈,悬空飞渡。南北两岸各建以亭,中铺以木板,左右翼以栏干。"现在只遗留桥墩和两岸亭台,但仍气势磅礴,是现有古代怒江上最大的一座铁索桥遗址。三是龙川江桥,位于腾冲上营乡桥街的高黎贡山西麓,横跨龙川江东西,桥为悬吊式铁索桥,西构于危崖峭壁,东筑于平衍田畴。桥东岸有引桥和桥台,桥孔为面石结构,宽6乃米,引桥长10米,直连桥台。桥身跨径52米,宽23米,承重底索33根,两侧扶拦索各3根。龙川江桥自元朝以来,一直是永昌古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,保腾公路开通后,龙川江桥仍是两岸各族人民来往的重要通道。
永昌道腾冲段,东接保山市卜弯哨,南接梁河县曩宋关,全路自卜蛮哨西逾高黎贡山至分水岭关,西下23公里为龙川江桥,西上3公里为檄揽寨,又行27公里至腾冲城。腾冲古驿道是边疆交通史的实物见证,而且还是云南省内现存古驿道最完整的一段。其特点是路面宽整,均为2米左右,无论是经过高山、峡谷还是平地,都铺筑石路面,并且施以防滑、排水设施,转弯处一般又加长叉道,陡坡弯急处宽达3米多。石砌路面现在还保存完整的有:分水岭至龙川江桥段、橄榄寨至黄草坝段、芹菜塘至玉壁村段、镇夷关坡头至甘蔗寨段,其中距腾冲城南6.5公里的镇夷关坡头至甘蔗寨段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另外,在腾冲上营乡高黎贡山太平铺的古驿道上,还有二组我国现今保存较为完 整的烽燧。台上3座蜂燧一字排列,相距7-8米,由台基、燧座、燧身组成,形制大小皆同。台 基为石砌,边长7.5米,宽3.5米,高0.5米。懂 座呈正方形,边长l.6-1.8米,高0.5米,以石块镶砌。燧身呈圆丘形,中空,系用卵石垒筑,高1.4米,底部直径1.2米,开一梯形燧门,燧膛直径约1米。烽火台是古代的军事通讯设施。腾冲自古交通不便,为传递军情,常设烽火台举烟火示警。在历史上,烽火台对防守边疆、传递军情,曾起过重要作用。
由腾冲西行,经毛家营、板桥,即可到达古永,清朝曾于此设比关稍小的古永隘。古永原名“古勇",意为“古道勇行",位于腾冲县北部的大西山以西、欢喜坡以北、琅岈山西南的纵谷中。它西起野牛坡,经风吹诬口、葫芦地头、石城山口至琅岈山头,各处都与缅甸相连。这里峭石林立,远望去像一座石垒小城。古永河、三岔河、黑泥塘河流汇成摈榔江,再注入大盈江。 横跨摈榔江的猴桥,素有"滇缅锁喉"之称,是鹰,冲通往缅甸的重要津梁。猴桥原为藤桥,只容;一人通行,人行其上,颠簇摇摆,犹如舟行,故俗称"浪桥"。江面上也曾有过独桥,行人要像猴子一样攀援而过,故称"猴桥"。
岁月悠悠,永昌道有过辉煌的过去。在历史长河中,为内地与边疆、中国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,而且在未来,必将旧貌换新颜,继续谱写古道新篇。